掉髮竟是「脾虛」!少吃2類食物改善

髮質變得細軟稀疏、進而掉髮,「脾虛」可能是元兇。

脾虛引起的掉髮,有機會再生長,該怎麼做?

人到中年,皮膚變差、身材走樣都有補救辦法,

唯獨掉髮最讓人苦惱。因為頭髮太影響個人形象了,

人工植髮價格又高,再高的顏值也擋不住掉髮,

髮際線後移更讓人苦惱。其實,這些都可能是脾虛造成的。

《黃帝內經》中講女性掉髮:「五七,陽明脈衰,

面始焦,髮始墮。」意思是女子到了35歲,

陽明脈開始衰弱,面色變得焦黃、憔悴、無光澤,

也開始掉髮、脫髮;《黃帝內經》中講男性掉髮:

「男子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枯。」意思是男性一般

到了40歲腎氣不足,就容易掉髮,牙齒也會漸漸

出現問題。所以,當到了一定年齡後,如果開始掉髮、

脫髮,不要埋怨洗髮精不好、壓力過大、睡眠不好等,

應該先考慮是不是脾出現問題。

脾虛為什麼會導致掉髮?胃負責分解食物,

脾負責把營養運輸到身體各個部位,

以維持日常身體機能。正常、健康的脾在運行

時是向上運行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將營養和

氣血輸送到髮根處,作為頭髮健康成長和循環的原料。

脾虛的人,運送氣血的能力很差,無法將營養準

時地送到髮根處,頭髮就無法受到滋養。此外,

脾陽虛的人,營養還未變成氣血就已經進入腸道

排到體外,頭髮自然沒辦法健康生長,乾枯、

掉髮便由此產生。簡單來說,頭髮和人一樣,

都是要「吃東西」的,吃的東西不夠,自然會生病。

  如何判定掉髮為脾虛所致?  1.看掉髮部位是

否均勻由疾病引起的掉髮,一般是急遽的、突然的、

成撮集中掉落。而脾虛導致的掉髮是個緩慢的過程,

掉髮量和掉髮部位都比較均勻。

當你感覺髮量整體變少、變薄、變稀疏,

但是又沒有一塊塊地禿掉,就可能是脾虛造成的。 

  2.看頭髮是否細軟脾虛的人因為氣血和營養不足,

頭髮一般比較細軟,不夠粗壯。特別是如果你

之前的頭髮是很粗壯黝黑的,但是後期長出來的

頭髮突然變得細軟焦黃,和以前完全不一樣,

那就一定要注意脾是否健康。

3.看頭髮是否乾燥

如果你的頭髮在某個階段變得特別枯燥,

有發黃分叉的狀況,多是脾氣不足造成的。

或是在某段時間,頭髮突然變得特別愛出油,

或是經常出虛汗,頭髮濕濕的,並有味道產生,

這些也可能是由脾虛造成的。如果突然頭髮出油量大,

導致脂漏性掉髮,也需要考慮是不是脾出了問題。  

到了一定年齡後,如果開始掉髮、脫髮,應該先考慮

是不是脾出現問題。如何緩解脾虛引起的掉髮?

脾虛引起的掉髮,其實還會再生長的。

中醫認為:「腎其華在髮,髮為血之餘,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guandan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真的會被氣死?生悶氣易生病,調理脾虛靠

「補氣三兄弟」中醫認為,生氣是肝氣鬱結導致,

生氣也會影響脾的健康,導致脈搏變弱、精氣神變差。

平時沖泡補氣茶、多做舒氣操能有效緩解。

人可能會被氣死嗎?當然可能,而且不在少數。

古有周瑜被氣得吐血而亡,現有數以億計的人因

情緒不好,患有各類惡性疾病。

脾虛易生悶氣、無力倦怠影響健康「氣死」

是個很籠統的說法,按中醫來說,就是肝氣鬱結、

氣血不順,導致身體機能出現問題,使疾病產生及惡化。

常常覺得委屈、憤怒、鬱悶,但又不能隨心所欲發洩出來,

久而久之,就全部都由身體承擔了。

 生氣是由肝氣鬱結導致的,但是跟脾也脫離不了關係。

肝氣鬱結一旦變嚴重,也容易影響脾的健康。

脾虛的人氣力不足,生氣時不是大吵大鬧、

暴跳如雷,而是生悶氣。精氣神差、心情差,身體倦怠、

不想說話,連飯也不想吃,且脈弱。

 黨參佛手茶、玫瑰茶可養脾補氣對於肝部疏泄導致的脾虛,

 或脾虛導致的肝部不適,又或是兩者不調,中醫上常用

 「補氣三兄弟」黨參、人參、黃耆來調理,可補力補氣,

 增加體力和活力。 佛手也是一味極好的中藥,

 可以疏肝理氣,搭配黨參效果更佳。除此之外,

 白朮、木香、陳皮都是不錯的補氣理氣良藥。

 但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才能入食,亦可參考如下茶譜:

  黨參佛手茶:黨參10克、佛手5克。

    做法:開水沖泡後,可代茶來飲用。

guandan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慢性腎病5高危險族群勿輕忽!

中西醫合療搭配日常保健,

延緩洗腎時程李女士因患有慢性腎病,她的腎絲球過濾率

eGFR)僅剩39,同時也有水腫的問題,且經常感到

疲倦無力而求診。透過西醫檢查及控制相關病症,

並加入中醫的辨證論治,如補腎益氣、清熱化濕等

方法,再結合針灸改善腎臟功能。3個月後,

李女士的eGFR提升至50、水腫消退,且生活品質

也有明顯改善,重新恢復了正常的日常活動。

小便起泡、水腫恐是慢性腎病?5大高危險族群

要特別注意:慢性腎病是1種進展性的疾病,腎功能

會逐漸減退,而無法完全恢復,其主要特徵是持續3個

月以上的腎功能損傷或腎功能指標異常。慢性腎病常

見的臨床表現包括小便起泡泡、水腫、高血壓、貧血、

疲倦等症狀,而常見的高危險族群為糖尿病、高血壓、

心血管疾病、蛋白尿、痛風患者,因此積極地控制

疾病及保健,是保健與改善腎功能的重要條件。

慢性腎病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小便起泡泡、水腫、

高血壓、貧血、疲倦等症狀。中醫早期介入慢性腎病,

guandan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突發心肌梗塞;按鼻端上素膠穴位,救回一命!

從臉看心臟危機!耳垂摺痕、鼻尖變硬等

guandan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養肝排毒?除了食療外,中醫也有不少養肝好方法。

例如養生茶飲及穴道按摩等:

文章標籤

guandan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腳麻、抽筋、覺得冷..10個不可輕忽的腳症狀

腳麻可能跟糖尿病、深部靜脈塞住、椎間盤凸出有關;

腳抽筋可能缺鈣或磷、身體脫水、靜脈曲張……。

身體狀況如何,腳會「說」給你聽。老化先從腳開始,

每天「站在」腳上面走路、工作、活動……,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卻鮮少理會或觀察腳發出的警訊。

  身體是個整體,力量的傳導絕不是只有局部,

一個地方有問題,長期下來將會影響其他部位。

一旦離我們最遠的腳趾頭功能出了問題,因為施力

點被迫改變,也會從腳、足踝、小腿、大腿牽動到腰部,

甚至脊椎,久而久之,骨骼結構發生改變,

肌肉與筋骨也跟著出問題。

如果你的腳經常出現各種症狀,當心,健康正在拉警報。

 一、腳冰冷

guandan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忽冷忽熱就感冒3解方扭轉「春天易病」體質

每到春天感冒、咳嗽就沒停過?春天容易感冒跟

體質有關,扭轉易病體質,3解方、補氣茶飲,增強你的免疫力。春天,萬物隨著回暖的氣溫逐漸復甦,是個連細菌病毒也開始蠢蠢欲動的季節。俗話說:

「春天後母心」,時而陰雨潮濕又忽冷忽熱的天氣,

讓人開始咳嗽連連,只能戴起口罩迎接這讓人捉摸

不透的季節。 感冒分風寒、風熱兩種類型,春天時節

感冒的患者,多屬喉嚨痛、咳嗽、濃痰、扁桃腺發炎等

風熱溫病的感冒症狀。 外在氣候多變固然是致病因素,

但本身「體質虛弱」才是讓人容易生病的主因。

「在氣候變化大的春天,氣虛、陽虛體質的人,

特別容易生病感冒,」《內經》提到「冬不藏精,

春必病溫。」在寒邪盛行的冬天,若沒有妥善保養身體,

例如不注意保暖、時常熬夜、過度勞累等,長期累積

下來容易形成氣虛、陽虛體質。這時,抵抗力跟著

下降,等到春天,早晚溫差大,反而易因為「溫邪

」引發病徵。氣虛、陽虛體質免疫差 春天易感冒

生病一般來說,人的脾胃生「氣」,氣虛體質的人

多半消化吸收功能不好、容易脹氣,當營養無法

有效吸收,整個人就沒精神、常常會覺得很累,

也容易因為感冒引發腹瀉症狀。而且,氣虛體質的人

若沒有妥善調理,進一步還會演化為體內陽氣不足的

「陽虛體質」。人體內的「陽氣」是溫煦五臟六腑

、維持身體機能運作的重要元素。體內陽氣不足

、陽虛體質的人,通常代謝能力差、免疫力系統低下,

容易受到病毒、細菌滋生侵犯,比一般人更容易感冒。

這類體質的人除了容易感冒外,感冒的時間通常

也會拖得比較長;這是由於體內陽氣不足,

生病時身體自動產熱、喚醒免疫功能的速度

便較一般人慢。就算沒有生病,陽氣不足表現

在體內不同臟腑上平時也會出現出不同的病症:

**心氣不足:容易心悸、胸悶、呼吸氣短

面色蒼白、手腳偏涼。

*肺氣不足:經常咳嗽、氣喘、常覺得喉龍有痰。

*脾氣不足:消化不好、胃口不佳、容易腹瀉、身體倦怠。

*腎氣不足時常腰膝痠痛、遺尿失禁、性功能障礙、

不孕。(中醫說「動則生陽」氣虛、陽虛體質的民眾,

平時規律運動可以補充身體的陽氣,有助於增強免疫力。)

3解方+補氣茶飲 告別氣虛、陽虛體質不管是氣虛

或是陽虛體質的民眾,想要揮別每到春天就感冒不斷、

咳嗽連連的噩夢,3道解方及補氣茶飲,能安穩過春。

解方1/食物少寒涼、多溫熱 

中藥與食物分為寒、涼、平、溫、熱性5種特性,

陽虛體質可以多吃點溫性與熱性食物,平性的

guandan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冒初期補充「鋅」緩解症狀、更快好 

冬、春季交替又是感冒病毒和流行性感冒的活躍季節,

 

guandan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穴位按摩緩解糖尿病不適

中醫的作用主要是與西醫合作,合併控制糖尿病

病程的繼續惡化;而針灸則是針對糖尿病所衍生的併發症,

達到緩解的效果。保健5穴位糖尿病人可按摩

以下穴位保健。按摩原則是一緊一鬆地按壓,

可壓5秒、停3秒,約重複按5~10分鐘。

每天早晚各做1回。按壓的力量要有一定的強度,

穴位最好要出現痠、麻、脹的感覺,才是「得氣」現象。

但要注意禁忌:一般來說,手術後、飲酒後、

懷孕期、肌肉發生腫脹、生理期、

高血壓、飢餓或疲累狀況下,不宜做穴位刺激。

特別是需要慎防低血壓的糖尿病病人,更不能

在飢餓倦怠的情況下按摩,以免發生意外。

•承漿穴 功效:緩解口渴

位置:下唇下方中央凹陷處  

guandan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肝排毒該怎麼做?4種養肝食物、中醫養肝方法大公開


guandan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