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l 15 Tue 2025 20:02
[南瓜粥]和[南瓜湯]與骨頭有什麼相關呢 ?
- Jul 14 Mon 2025 11:35
癌友記憶力退化是失智前兆?認知障礙8個訊號,
癌友記憶力退化是失智前兆?認知障礙8個訊號,改善有好辦法/;
癌症治療後,不只身體需要復原,療程中可能傷害大腦認知、情緒與生活功能,也該全面關照並且重建。
尤其高齡者失智症率上升,癌友該如何分辨是治療短期影響,
還是已有失智前兆?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全球罕見,
高齡者失智症率持續上升。預估到了 2050 年,人口將
突破百萬人。除了高齡與失智的風險關聯之外,在癌症
治療的過程中,部分病友會經歷所謂的「化療腦」
感覺記憶力變差、注意力難以集中、反應變慢、
思路卡住,甚至有些人懷疑自己是否走向失智。
化療腦算是一種腦傷嗎?癌症如何影響大腦?台灣失智症
學會理事王培寧解釋「化療腦」因為治療導致認知功能下降
的現象,並非只出現在接受傳統化療的病人,包括標靶治療、
免疫治療等新型療法,也可能影響神經系統的運作。
即便癌症本身未轉移至腦部,其釋放出的發炎物質、
細胞激素,可能透過血液循環影響大腦功能。治療期間
- Jul 13 Sun 2025 16:32
椰子油 可改善老年失智的問題。
- Jul 12 Sat 2025 16:41
胸悶、胸痛不要忍!5大警訊別輕忽;
胸悶、胸痛不要忍!5大警訊別輕忽;原在聊天,身體不適騎車返家,
不料途中倒地身亡。檢警釐清死因為心血管疾病。
哪5原因可能引發胸悶、胸痛?肚子痛、嘔吐也可能是心肌梗塞?
「胸悶」是心臟可能出現問題的一種警訊。
「通常症狀出現很久了,因為只持續幾秒鐘,很多人往往忽略
嚴重程度,」台大醫師王宗道說,「女性的表現更不典型,
出現疲倦感、失眠、焦慮等不同於心臟病發作的症狀,
所以女性死亡率往往更高,通常發現時都已經是晚期,
治療效果會比較差。」 *辨識「胸悶」症狀:
1.*狹心症(心絞痛)在休息、上下樓梯、搬重物、快走等
運動過程中,感到像石頭壓住般的胸悶、透不過氣,持續短暫
幾秒鐘到數分鐘,休息可好轉。 「冠心病平時沒有症狀,
大約要到血管阻塞70%後,才會在活動後感到悶,通常
休息一下就好了;如果連走平路都不舒服,血管多已塞
到90%以上」。這時因為血管嚴重堵塞,從有胸悶症狀到
突發心肌梗塞的時間可能很短,因此一旦出現胸悶症狀,
就應立刻就醫檢查。
2.急性心肌梗塞;胸前有劇烈壓迫感,有如百斤大象踩在
胸前的悶痛,甚至會轉移到左肩、下巴、手臂,可能伴隨著喘、
噁心感或冒冷汗。 因為年齡、性別,心臟病症狀也會不同。
30~50歲患者通常有劇烈胸痛;50歲以上常是喘、意識改變、
上肢疼痛、昏倒、全身無力;80歲以上則可能沒有胸痛,
卻出現肚子痛、噁心、嘔吐的症狀。 「對於年紀大的患者,
只要是腹部以上的疼痛,都需要將心肌梗塞列入可能之一,」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醫師陳冠群提醒。一旦發生了上述狀況,
必須立刻送醫。
3.主動脈剝離;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從心臟出發,
到頸部轉彎再往下延伸。血管內有很多分層,會因為高血壓、
高血糖、高血脂、胸部外傷、結締組織較為鬆散、吸毒等因素
,導致血管內壁破裂,血流衝進內層,到不了全身,
就可能引起腦、下肢的壞死,「國外死亡率高達40%,
能夠成功進開刀房甚至出開刀房的人只有八分之一」。
當主動脈剝離時,患者會感覺到胸前強烈的撕痛感,甚至痛感
會延伸到後背部;有五分之一的人會因為血液到不了腦部
而立刻昏倒,到不了上肢,也會量不到血壓與脈搏,須立刻急診。
4.4.肺栓塞;通常是下肢出現血栓,血塊回流到肺臟,
塞住了肺部血管導致肺栓塞。肺栓塞發病前沒有特殊症狀,
在發生初期,因肺臟交換氣體受到影響,會出現喘的症狀,
在後期才會出現肋膜胸痛感,有些可能有大小腿紅、腫、
熱、痛的症狀。
5.肺部急症;除了心血管的問題外,肺臟的急症也要小心。
肺臟雖然沒有痛覺,不會直接以疼痛表現,但肺臟外圍的肋膜
一旦受到肺部急症,如肺炎、氣胸、肋膜積液、結核性肋膜炎、
膿胸、心包炎等等的刺激,都會造成肋膜痛,容易在深呼吸、
咳嗽、翻身時出現側胸有尖銳刺痛的狀況,通常會合併喘的症狀。
- Jul 12 Sat 2025 15:27
裝完心臟支架容易胸悶又累?中醫傳授護心4大法;
裝完心臟支架容易胸悶又累?中醫從源頭改善,傳授護心4大法;
心血管疾病是台灣第2大死因,目前心血管疾病多能以手術
(如裝支架、心導管、電燒手術或人工心律調節器等)
及藥物控制處理,也有患者經過西醫治療,仍面臨
「症狀未完全改善」、「藥物或手術成效不彰」或
「藥物副作用太強」等問題,這時中醫就能扮演補強角色。
「中醫能彌補西醫做不到的地方,」奇美醫學中心許堯欽是
中西整合醫學專科醫師,治療心血管疾病經驗超過20年,
他認為中醫用另個觀點角度看待心血管疾病,正好能補現代
醫學不足之處。「西醫可控制70%以上的心血管疾病,
其餘30%的患者可以請中醫幫忙治療,」以下3種狀況:
1*患者血管狹窄程度沒有超過75%,未達到裝支架標準,
單靠西藥未順利改善。2*裝完支架症狀沒有順利改善。
3*合併其他多器官功能不良,像是慢性腎病、慢性阻塞性肺病、
免疫系統疾病等,就醫時,常常必須一次掛好幾種不同科別看診,
建議可以透過中醫,運用辨證原則治療,對人體進行多器官功
能調理,「這是中醫的特色與強項」。中醫治療心血管疾病:
從源頭做起;以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冠心病來說,
西醫與中醫的視角與處理大不同。
**若把血管視為運輸血液的道路,血管阻塞好比土石流崩塌。
當山路被堵住,西醫會以藥物、放支架或取栓手術,
把阻擋物清開,讓道路快速暢通,「中醫會從探究土石流
的源頭下手,看看是上游的水土保持沒做好,包括:防土牆、
植栽不夠的問題,想辦法從源頭去處理,以減少土石流再發生,」
這就是中醫所謂的「體質調理」。這就好像是水土保持的治本工作。
*第一個問題脾胃功能差,會讓血液黏稠度高,堵塞血管,
基本上常用健脾化痰利濕中藥,如苓桂朮甘湯,來加強人體代謝、
降低血脂、預防栓塞「常用於肥胖與高血脂症的病人」。
第二個問題是腎氣腎陽不足時,「水分容易泛溢到肢體、腸胃,
甚至上凌心肺,像年長者的冠心病、心衰竭與腎衰竭,
很多是因腎氣太弱造成,」許堯欽說這時會加入補腎藥物,
如濟生腎氣丸,提高人體能量及利尿,清除淤積的水分,
並降低心血管壓力,進而有效改善心血管功能。有時患者
心絞痛急性發作,他會用血府逐瘀湯、七厘散或丹參、
降真香等活血化瘀中藥,緩解血管痙攣,讓血流通暢,
快速緩解心絞痛所帶來的不適,「不過這是治標,臨床上
會依病情輕重緩急,來選擇治標或治本,」。
*針對在心導管或支架手術後,感覺到胸悶不舒服的患者,
台北榮總傳統醫學部主任、心血管疾病的中西醫師龔彥穎觀察,
他們的體質多半屬於「心陽不振」,「把脈時會發現他們的
心脈沉一點」他因為心導管手術會對血管內皮造成傷害,
這時可用四逆湯或生脈飲等中藥,改善心陽不振,約1個月
可看到效果。 針對在心導管或支架手術後,感覺到胸悶不
舒服的患者,體質多半屬於「心陽不振」,把脈時會發現他們
的心脈沉一點。 除了用藥,也要注意飲食,如食用避免冰涼
或生冷食物等寒性食物,中醫認為較易損耗胸中之氣,
引起胸悶不適。至於患者心臟手術後,容易覺得嘴巴乾燥、
口渴,很想喝水,「是因為陽氣被悶住了,」他提醒不要喝冰水
或冰飲,可飲用麥門冬煮茶(麥門冬10~15克,加入1000cc水
煮滾飲用),解渴又不會造成水分攝取過量。
*愛心、護心應從4大日常保健做起
**1.三餐均衡正常+戶外運動,維持心臟充足血流量及
含氧量;三餐一定要正常,魚、肉、蛋、菜、飯都要均衡攝取,
讓心臟有足夠營養與血流運作。想要擁有健康的心臟,
就必須保持血液暢通、氧氣充足,除了均衡飲食,平日也
可選擇多去有陽光照耀、空氣流通,以及有大量樹木的地方
走動或運動,這些地方富含氧氣,有益心血管健康。
2.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許多心臟病患者不敢運動,
其實適當運動有助心臟功能良好運作。可從慢走開始,
逐漸轉為快走與加大步伐、擺動雙臂跨步走,每天至少30分鐘,
可以刺激心肺功能與經絡循環。對於年長或不方便外出的人,
建議可在家做平甩功:手臂自然擺動,每擺動5次蹲下1次,
改善全身上下的氣血流動。
3.多練擴胸深呼吸;很多人一緊張就心跳加快,學習放鬆
深呼吸很重要。當情緒緊繃及憤怒時,會讓交感神經過度亢奮,
造成心臟的刺激緊縮,建議可練太極拳、八段錦或靜坐。
也可練習擴胸深呼吸運動,這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調息法」,
做法是:吸氣時頭往上仰,雙手向外打開,胸廓完全開展,
吸氣吸到飽,吐氣時雙手慢慢合起,再慢慢吐氣,愈慢愈好,
可以重複多次。如此一來,便能有助放鬆神經,緩和自律神經失調。
4.試試穴位按摩;可按壓內關、勞宮、神門穴3穴位,有助安神、
維持心律穩定,達到保護心臟效果。方法:穴位按壓下去,
再慢慢放開,可重複多次按壓,每次10分鐘。
1*內關穴:屬於心包經,位於前臂掌側,在腕橫紋上方約3指寬處,
位在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可開胸理氣,打通心包經,緩解胸悶疼痛。
2*神門穴:屬於心經,位在小指側腕橫紋上,握拳時會出
現1條肌腱,在肌腱內側的凹陷處即是,具有寧心安神功效。
3*勞宮穴:位在手掌心第2和3掌骨間,握拳屈指時中指所指的地方。
經常按壓可強壯心臟、穩定情緒,消除心煩、緊張。
- Jul 08 Tue 2025 15:24
小暑熱又濕,應多吃養脾胃食材;
小暑熱又濕,應多吃養脾胃食材;
小暑是一年第11個節氣,正所謂「小暑一過,一日熱三分。」
小暑過後天氣會愈來愈熱。黃帝內經中提到,「夜臥早起,
無厭於日」夏天養生原則就是可以晚一些睡覺,早一些起床,
跟著太陽作息,且夏季養心,應保持心情愉快。傳統節氣
將小暑到處暑間稱為「長夏」,時間橫跨7、8月,
正當夏秋交替,又濕又熱,容易耗損陽氣,使濕氣難以代謝,
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因此腸胃不適的症狀特別多,可以多攝取
養脾胃的食物。脾胃屬土,因此養脾胃的食材以黃色居多,
味道偏甘平,包括地瓜、南瓜、糙米、小米、玉米、馬鈴薯、
花生、黃豆、黃椒、木瓜、金針等。而薏仁、綠豆、山藥、
苻苓、蓮子、蓮藕、芡實、紅棗、牛肉、羊肉、高麗菜等,
同樣有益氣補脾胃的效果。*小暑濕氣重,脾胃正是除濕的器官,
因此健脾胃的食物有助於排濕氣,身體水分去除後,
身體的熱氣也會跟著排出,也能達到消暑的效果。
*蓮藕;有維生素B、C、焦性兒茶酚、鉀、鐵、膳食纖維、
丹寧酸等,有抗氧化、促進胃腸蠕動、補血、止血的作用。
生藕、熟藕各具有不同的功效。*生藕並不是生吃,還是得經
過川燙再食用。生藕性味甘寒,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散瘀,
適用於口乾舌燥及火氣大的人;蓮藕煮熟後,性由寒轉溫,
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止瀉的效果,適合胃腸虛弱、
消化不良的人或是年長者食用。容易胃痛、胃脹氣等腸胃不好
的民眾可以蒸蓮藕食用,或是搭配梅子,做成涼拌蓮藕片,
不僅養脾胃,也有開胃、改善食慾的效果。
香蕉;每100公克含有368毫克鉀、85卡熱量、1.6克膳食纖維。
香蕉含有一種生物鹼,可以振奮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
- Jul 05 Sat 2025 17:53
中暑嚴重恐致死;從膚色、體溫判別,5步驟快速降溫;
中暑嚴重恐致死;從膚色、體溫判別,5步驟快速降溫;夏天高溫炎熱,
最怕就是中暑!一般人把頭昏、無力、皮膚發燙都叫作「中暑」,其實輕或中度的熱傷害,只要趕快處理通常不會有大問題。但如果惡化到中暑,致死率高達30~80%。
該如何判別是熱衰竭或中暑?中暑了該如何緊急處理?一次看懂。

*熱到頭暈無力?看懂是中暑還是熱衰竭;
中暑症狀:1體溫超過 40°C
2頭暈、頭痛3神智不清 4皮膚乾燙發紅
5噁心、嘔吐 6全身無力
- Jul 05 Sat 2025 17:25
洋蔥皮,抗癌?「槲皮素」驚人功效;
- Jul 03 Thu 2025 18:09
16個“真是沒想到~
16個“真是沒想到~
- Jul 03 Thu 2025 18:02
「芋頭」與”駱梨”;「防癌」與”潤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