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沒有生病,只是渴了
【美】F·巴特曼/劉曉梅譯
我們對身體外面的水瞭解得很多很多,但對身體內的水卻知之甚少。如果我們瞭解水在身體內的具體運行情況,我們就會恍然大悟,我們關於醫療保健的觀念就會隨之發生徹底的改變,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許許多多疾病的病因僅僅是:身體缺水。身體缺水造成了水代謝功能紊亂,生理紊亂最終又導致了諸多疾病的產生
人的身體內有一整套完善的儲水系統。這個系統在人體內儲備了大量的水,約占體重的75%。正因如此,人才能在短時間內適應暫時的缺水。與此同時,人體內還有一個乾旱管理機制,其主要功能是:在人體缺水時,嚴格分配體內儲備的水。其運行原則是:讓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輸送的養分。在水的分配中,大腦處於絕對優先的地位。大腦占人體重量的1/50,卻接收了全部血液迴圈的18%—20%,水的比例也與之相同。人體的乾旱管理機制十分嚴格,分配水時,身體內的所有器官都會受到監控,嚴格按照預先確定的比例進行分配,任何器官都不能多占。身體的所有功能都直接受制於水量的大小,身體缺水時,乾旱管理機制首先要保證重要器官,於是,別的器官的水分就會不足。這時,它們就會發出報警信號,表明某個局部缺水,這非常像一輛正在爬坡的汽車,如果冷卻系統缺水,散熱器就會冒熱氣。
人體內的乾旱管理機制發出局部缺水信號後,人立刻感到口渴;警報信號越強烈,口渴就越厲害;口渴越厲害,身體對水的需求就越急迫。然而,不可思議的是,人們往往會犯最基本的、災難性的錯誤:當身體急需水時,我們卻給它茶、咖啡、酒或用工業化方法生產的飲料,而不是純淨的天然水。不可否認,茶、咖啡和工業化生產的飲料不僅含有大量水,而且還含有一些對身體有益的物質;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茶、咖啡和工業飲料裏含有大量脫水因數,這些脫水因數進入身體後,不僅讓進入身體的水迅速排出,而且還會帶走體內儲備的水。這就是我們越喝茶和咖啡……就越想小便的原因。一方面我們的身體急需水,發出了口渴的呼喚;一方面我們用茶、咖啡和工業化飲料在糊弄口渴,並沒有真正滿足身體對水的急切需求。久而久之,我們就會麻木;久而久之,水的新陳代謝功能就會紊亂。新陳代謝功能一旦紊亂,身體的某些區域缺水,乾旱管理機制發出的信號就不僅是口渴,而會表現出比“口乾”多得多的症狀:
它們會讓你的腰疼痛
它們會讓你的頸椎疼痛
它們會讓你的消化道潰瘍
它們會讓你的血壓升高
它們會讓你哮喘和過敏
它們甚至還讓你患上胰島素非依賴型糖尿病。
……
多麼可怕的結果,多麼巨大的災難!但原因卻既簡單又平常。所以,我常對一些病人說:“你沒有生病,只是渴了。”每當這時,患者總是驚訝萬分,半信半疑。其實,生活往往就是這樣的,我們常常把簡單的事物複雜化,複雜到連自己都懵懂的地步。身體缺水不僅會發出口渴的信號,還會發出各種各樣的患病信號。此時,如果我們不仔細分析原因,一味地用化學藥物讓這些信號“閉嘴”,就會鑄成大錯。我從醫多年,經常碰到這種情況:明明是身體缺水發出的信號,明明是身體出現了局部乾旱,急需補充水,此時只要增補水就能解決問題,但人們卻用化學藥品對付這些缺水信號。當生病的所有條件都齊備了,人就真的病了。更不幸的是,這個錯誤還會持續,身體的病狀逐漸發展,脫水症越來越複雜,用藥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病人死了。這時,誰都說不清他究竟是病死的還是渴死的。
在科學中,人們認為只有溶質(也就是溶於血液的物質,或血液攜帶的物質和血液中的血清)才能調節人體的各種活動,調節人體對水分(溶劑)的吸納。人們普遍認為,人體能自動調節水分的配置。水無處不在,不花錢就能得到,身體決不會虧待自己,一缺水就會補足。
有了這樣的錯誤認識,人們在進行應用醫學研究時全都盯著一個方向:找到致病的“特殊”物質。因此,只要醫生懷疑患者有什麼異常或波動,在沒有提出清晰、明確的治療辦法前,先用化驗來查找病因。因此,除了用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外,所有治療方法都是為了減輕患者的症狀,卻治標不治本。一般來說,高血壓是治不好的,一個人只要得了高血壓,終生都得服藥;哮喘病也是治不好的,一旦得了哮喘病,吸入劑就得形影不離;消化道潰瘍是不能根治的,病人必須隨時攜帶抗酸劑;過敏症是治不好的,必須依賴藥物控制;關節炎是治不好的,病人遲早會成為跛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由於對水有這樣一種根本性的認識,人們普遍認為“口乾”是身體缺水的表現,進而推斷,只要“口不乾”,就說明人體內水分充足,運行良好。從醫學上講,這是十分荒謬的,足以使人誤入歧途。人們為治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卻找不到一勞永逸的防治辦法。
我曾經對3000多名消化道潰瘍患者做過臨床觀察,只用水治病,並將結果公之於眾。在整個醫學界我第一個發現,這種“經典疾病”對水——做出了反應。從臨床角度看,這種現象與饑渴症很相似。在同樣的外部環境和臨床條件下,水對別的“疾病”好像也起作用。大量研究證實了我的臨床觀察。人體內有一個完整的信號系統,能夠發出複雜的缺水信號,每當缺水時就會自我調整。
綜合臨床研究和文獻查詢,我認為,想要戰勝“疾病”,就必須改變當今主導人體應用研究的模式。現行的臨床醫學顯然是建立在錯誤的假設和不準確的前提上的。否則,人們怎能長期忽視或視而不見水代謝的紊亂問題?迄今為止,人們一直認為,“口乾”是脫水的惟一信號。我剛才解釋過,“口乾”是身體極度脫水發出的最後信號。在發出“口乾”信號前,脫水已經存在了,並且危及到身體健康。早期的研究者已經發現,即便身體其他部分相對脫水,為了咀嚼和吞咽食物,口腔也會分泌唾液。
當然,只有長期、持續缺水才會引發慢性缺水症。缺水症和其他紊亂性疾病有相似之處,比如,缺少維生素C的人容易得敗血症,缺少維生素B的人容易得腳氣,缺少鐵元素的人容易患貧血,缺少維生素D的人容易患佝僂,治療這些疾病,最好的辦法就是缺什麼補什麼。因此,只要我們明白慢性脫水症能引發什麼併發症,預防與早期治療就比較簡單。(摘自吉林文史出版社《水是最好的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uandan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