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決定你壽命長短的不是飲食和運動,竟然是……


決定你壽命長短的不是飲食和運動,竟然是“心情決定一切”


“壓力激素”會損傷身體

現代醫學發現:癌症、動脈硬化、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月經不調等,人類65%-90%的疾病與心理的壓抑感有關,因此,這類病,被稱爲心身性疾病。


人的心與身,何以有如此緊密聯系?

因爲,下丘腦-垂體-腎上腺這三點一線形成了人體的應激反應中心。

碰到危機時,它們分泌“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在激素

的作用下,身體中的各種“資源”被重新調配,減少消化、免疫方面的供給,

將重心放到心髒的供血和肌肉的運動中去,以讓我們迅速應對危機。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發怒、緊張、貪婪、做壞事等,

令壓力激素水平長時間居高不下,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受到抑制和摧毀,

心血管系統也會由于長期過勞而變得格外脆弱。


心理學發現:一個人在大發雷霆時,身體産生的壓力激素,

足以讓小鼠致死。因此“壓力激素”,又稱“毒性激素”。


如果人是快樂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

益性激素讓人心緒放松,産生快感,這種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狀態,

可使人體各機能互相協調、平衡,促進健康。


“目標”能激發生命活力

個案:今年1月6日,上海交大原校長範緒箕教授度過了

他的百歲生日,他至今仍每天做實驗、寫論文、指導博士研究生。


新的研究表明,“目標感很強”,對健康有益,

因爲生活中是否有追求,這決定了一個人的心態,進而決定其生理狀況。


英國科學家在40~90歲的人群裏做了一個7年的追蹤調查:

結果發現,沒有明確生活目標的,比有明確生活目標的,

病死或自殺的人數,足足高了1倍;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也多了一倍。


再則,醫學早就發現,人退休後,因人生目標突然消失,

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狀況均會急劇下降。爲何會如此?

原因是,如果你沒有目標,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標”,那麽隱藏在你潛

意識裏的自毀機制就會悄然啓動,讓你的身體每況愈下。如果有目標呢?

就會有積極的心態,努力去尋找實現目標的途徑,就會勤于用腦。


科學家發現,勤于思考的人的腦血管經常處于舒展狀態,

從而保養了腦細胞,使大腦不過早衰老。


科學家還發現,腦子活動時總是把較多的葡萄糖送到腦中最需要的地方。

在安靜時,老年人和青年人相比,腦內葡萄糖利用率較低,

但用起腦來,腦最活躍的地方所得到的葡萄糖並不低于青年人。

所以,用腦可促進腦的新陳代謝,延緩衰老。


“目標”可以激發生命活力,戰勝疾病。

墨西哥一位老人患了癌症,來日無多。

但當他的兒子兒媳出車禍去世之後,他的病突然好了,

因爲老人有了新的生活動機、新的目標,即,他得撫養無依無靠的孫子。

還有,目標實現了,會讓人非常快樂。諾貝爾獎得主們之所以長壽,

有個原因就是,功成名就、獲得社會認可,帶來了身心的巨大愉悅。


要注意的是:“目標”一定要切實可行,否則會起副作用。

再則,目標不一定要大,學習唱歌、組織旅遊等都可以是目標。


助人爲樂”有治療作用

個案:石油大王洛克菲在短暫的享受財富積累帶來的快樂後,

身體每況愈下,深刻反省後,他決定把財富和精力投入到慈善事業中,

並想方設法救助生活中遭遇困難的人

,這讓他心情格外輕松,同時,他不佳的健康狀況也日漸好轉了。


個案:107歲離世的邵逸夫,樂于助人是他高壽的一個原因。

多年來,他一共向內地捐助了34億港元,他創立的“邵逸夫獎”,

基金高達50億港元。


研究人員發現,給予別人“物質上”的幫助,

能使致死率降低42%;給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30%。

爲何會如此? 美國有位醫學研究員想了解此問題,他做了個研究:

將106名未滿20歲的學生分爲兩組:一組爲義工組;另一組爲義工後備組。

10個星期後,義工組的學生相比後備組,

他們的炎症症狀、膽固醇水平和體重指數都顯著地降低了。


助人,爲何會産生醫療作用? 因爲,與人爲善,

常做好事,心中常産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

進而降低了壓力激素水平,促進了“有益激素”的分泌。


精神病流行病學專家甚至說:養成助人爲樂的習慣,

是預防和治療憂郁症的良方。


“付出友善”會“收獲友善”

個案:美國一位心理學家介紹了一個女病人的故事:

艾麗斯幾年前因失戀得了抑郁症,離開東部老家,移居到中西部去生活。

中西部生活節奏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溫情。

好幾次,艾麗斯從停車場出來上車道,盡管車道上排著長長的車隊,

但總是有人給她讓道。這種彬彬有禮、先人後己的行爲,

讓艾麗斯深受感動。時間一久,艾麗斯也養成了給停車場出來的

車讓道的習慣,她喜歡這種友善的行爲,每一次小小的“付出”,

都會給她帶來一種無可名狀的快樂。一年以後,艾麗斯的抑郁症不治而愈了。


爲何個案的抑郁症會好了? 因爲,“付出友善”,

哪怕是對別人付出一個微笑,傳遞一個幽默的表情,

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濃度就會增加,這種抗體能增強人的免疫系統。


美國有位生命倫理學教授通過研究,發現了“回聲”的本質:

“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的秘密,

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

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渾然不知……”


各國長壽地區的人種、氣候、食物、習俗各不相同,

有的甚至與健康之道相反,如有的老人嗜煙酒,喜肥肉,

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即長壽者都樂觀開朗、心地善良、爲人隨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andan99 的頭像
    guandan99

    guandan99的部落格

    guandan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