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後悔藥:請別在這七年裡選擇與孩子分離!
01心理專家李子勳老師在《家庭成就孩子》中寫道:
孩子一歲以前,母親有三個行為是別人不能替代的:
一是哺乳,二是依偎著孩子入睡,三是和孩子導呀呀細語。
孩子出生的頭三年,媽媽是最重要的人。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尤其是與媽媽之間的連接。
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有一個身份的認同,知道誰是爸爸誰是媽媽。
他們需要在父母的陪伴中獲得安全感。
他要知道,我是被這個世界歡迎的。這個階段的媽媽,就是他的全世界。
媽媽悉心的照料和陪伴,是培養孩子的信任感以及愛與被愛的能力的最好養分。
02孩子幼小的心靈裡,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父母拋棄。
而他們眼中的被拋棄,就是父母不在身邊。
這種傷害的影響,不能忽視。

一位網友回憶道:小時候,父親在很遠的外地上班,半年才回家一次。
母親在鄰鄉教書,一個月回爺爺奶奶家看她一次。5歲那年,
一家三口終於團聚了,卻相處得非常不愉快。不久後,父母離婚了。
從小她就非常缺乏安全感,敏感易怒。她不知道怎樣和同學相處,
好不容易有一兩個朋友,她會盡力去討好他們,犧牲自己,
很怕他們不理她,更怕被他們拋棄。
同時,她佔有欲很強,如果她心目中最要好的朋友跟
別人親近而暫時忽略她,就會非常傷心和生氣,
長時間地不理人家,自己一個人默默地流淚。
當了媽媽以後,她寧可失去工作也要自己帶孩子,
因為不想讓孩子重複她的過去。

03
鄭立峰老師在《家庭系統排列》中指出,0~7歲期間,孩子和父母
如果有超過三個月的分離時間,孩子就有所謂的"親子中斷"創傷。
這種創傷的孩子,表現出肢體麻木、情感封閉、難以與父母親近,
他們長大後,往往也很難和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在一個留守兒童的紀錄片裡,有一個被留在老家的孩子,
每天都在村口的大樹下等媽媽回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終於有一天,媽媽回來了,孩子卻不知所措。
他看著媽媽進屋,自己卻躲在門口,低著頭,
不安地看著地面,不停地玩弄著手指,兩腳來回在地上蹭。
他甚至連一聲媽媽都叫不出來。
"親子中斷"的孩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去重新信任,重新學習愛。
一位朋友回憶童年時描述了這樣的場景:
童年時代,父親在外地工作,心中對他無比思念,可是作為孩子,
只能在日復一日的期待中度過。等爸爸回來了,
自己又覺得眼前這個人是那麼地陌生和遙遠,甚至不敢叫他。
這種無法與父親親近的感覺,一直延續到成年。
他通過學習心理學知識,才慢慢得以修復。

04
很多從小親子中斷的成人,在內心深處渴望愛,
卻又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哪怕愛人就在身邊也只會把愛往外推。
他們很難跟人有肌膚上的接觸,更沒有辦法接受親密關係,
就像《歡樂頌》裡的安迪那樣。
他們從小沒有安全感,性格敏感,長大後,很難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不知道如何處理好異性關係,即使結婚了,
也很難幸福。
所以,年輕的爸爸媽媽,盡量不要與孩子長時間分離,在他們最需
要的時候,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是他們今後學會愛與被愛的基礎。

05如果已經造成親子中斷的創傷,要怎麼辦呢?
也不用太擔心,其實它是可以療癒的,媽媽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療愈師。
我也曾在女兒很小的時候離開她整整一年。
我永遠無法忘記回到她身邊的那個夜晚,女兒整夜不肯去睡,
不敢合上眼睛。生怕一閉上眼,媽媽又就不見了。
連著幾天,她寸步不離地跟著我,只要我離開她的視線,
她就不安地大哭!
回到孩子身邊後,我沒有去修正她的不自然表現。
每天我都會給女兒盡量多的擁抱和愛的交流,盡量多地陪她打鬧玩耍。
其實那段時間裡,我工作壓力一直很大。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時已經非常疲憊了,很想癱在床上不起,
好好地睡上一覺。但是有很多事情需要我理順思路,我感覺頭痛欲裂。
女兒看見我躺在床上,她也跟著在我身邊躺下說:媽媽我想跟你玩一會兒。
然後,兩個人躺在床上嘻戲打鬧起來。

奇怪的是,我身上的壓力消失得無影無蹤。心情瞬間愉悅,
感覺整個人被幸福包圍了。
誰說陪伴孩子只是單純的付出?你得到的快樂和回報,
遠遠足以抵消所付出的辛苦。
如果傷害已發生,父母千萬不要著急糾正孩子的行為。
另外,比愧疚更好的方式不是過度補償,而是給孩子愛的擁抱。
解凍他的身體,激活他的情緒,給他一個足夠的過度期和
充分表達情感的機會,他將漸漸學會重新信任並親近父母。
(文章來源)
引用網址 秋菊蘭若 :世上沒有後悔藥:請別在這七年裡選擇與孩子分離!
文章引自 LEE:http://blog.xuite.net/ct0118b/twblog/568300208
文章網址:http://blog.xuite.net/smile89098/blog/569002348

